开门红如期而至!1月信贷新增4.9万亿创单月新高 消金、理财子等纳入金融统计有何深意?
财联社2月10日讯(记者 徐川 高萍) 人民银行今日发布数据显示,开门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红期何深比上年同期多增9227亿元。而至今年信贷“开门红”成色十足,月信亿创意创下自2001年有记录以来单月增量新高,贷新单月等纳此前记录为去年1月的增万3.98万亿元。
财联社“C50风向指数调查”显示,新高消金市场机构对1月新增贷款的理财预测中值为4.13万亿元,预测区间为3.5万亿元至4.8万亿元。入金融统
另在社会融资方面,开门1月社融增量为5.98万亿元,红期何深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而至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月信亿创意此前市场机构对新增社融的贷新单月等纳预测中值为5.48万亿元,预测区间为4.5万亿元至6万亿元。增万
上海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郑嘉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1月企业信贷需求旺盛,叠加政府财政资金加快投放,支撑了金融触底回升。其中,企业贷款无论是增量还是结构均释放出积极信号,可认为企业对于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经营信心的恢复,也可认为部分企业从债券融资转向信贷融资,叠加政府财政资金加快投放,支撑了信贷投放力度。
对公中长贷仍为支撑 居民短贷大幅回正
分结构看,对公中长期贷款依然是今年1月新增信贷投放的有力支撑。数据显示,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同比增加1.32万亿元,其中,中长贷增加3.5万亿元,同比增加1.4万亿元,且环比上年12月增加超2万亿元。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伴随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加快投放、保交楼和优质房企贷款支持计划加码、碳减排和设备更新改造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落地,在政策性银行和国股银行“头雁”作用拉动下,1月对公贷款和对公中长期贷款保持强劲。
同时,温彬还提到,在信贷维持较高景气度情况下,部分银行通过压降票据资产来腾挪额度。数据显示,1月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同比大幅回落5915亿元。
另从居民部门来看,此前一段时间呈现出的“企业强、居民弱”结构在年后有一定改善。数据显示,1月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环比较上年12月(负增113亿元)大幅回正,不过仍低于上年同期的1006亿元。
此前有预测观点指出,随着疫情冲击逐步消退,春节期间消费需求显著释放,1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大幅回升至荣枯线以上,消费相关融资的修复态势较为确定。
另一方面,今年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环比上年12月增加366亿元,但仍较上年同期(7424亿元)减少超5000亿元。多位市场人士指出,1月受春节假期影响,房地产销售高频数据仍未回暖,致使居民中长贷仍相对偏弱。
对于居民部门贷款数据,郑嘉伟分析称,数据反映出居民端中长期购房意愿依然不强,尤其是春节三四城市返乡购房意愿下降,不过居民短贷数据仍体现出短期消费能力正持续修复。
1月社融同比少增 企业债融资下滑仍为主因
社融方面,1月社融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比2022年1月减少1959亿元,“同比少增”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财
此前有多家机构预测认为,1月社融同比少增的主要部分仍来自企业债券净融资的持续下滑。数据显示,企业债券净融资1486亿元,同比少4352亿元,为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的一项。
“受去年四季度以来信用债利率明显上行影响,企业发债意愿低迷,部分企业发债需求转向贷款,贷款和债券置换效应明显,带动1月信用债净融资成为社融主要拖累项。”温彬分析说道。
此外,在新年后,随着专项债发行节奏继续前置,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为4140亿元,环比上年12月出现明显改善,但同时,受到去年高基数影响,同比减少1886亿元。
另在表外融资方面,1月委托贷款增加584亿元,同比多增156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2亿元,同比少减618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963亿元,同比少增1770亿元。1月表外三项合计348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94亿元。
从整体上看,郑嘉伟进一步表示,非标融资在回暖,政府专项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对社融拖累明显,随着理财赎回得到缓和,预计专项债和企业债融资将快速恢复。
M2增速由降转升 创2016年4月以来新高
数据显示,今年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较上年12月末回升0.8个百分点,创下自2016年4月(12.8%)以来新高。
从预测来看,市场机构对1月M2增速的预测值分布在11%至12.1%,中值为11.5%,本期实际值高于市场预期。
温彬表示,支撑今年1月M2增速创新高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存款,同时信贷高增下派生能力增强和财政靠前发力也加大了货币投放。
存款端数据显示,今年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认为,由于基础货币投放及其信用派生速度较快,M1与M2增速分别上行3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剪刀差收窄2.2个百分点,企业投资活力恢复速度较快。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亦表示,当月M2-M1增速差缩小,表明宽信用对实体经济的提振效应有所改善。
消金等三类机构被纳入统计 业务影响几何?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继上年12月流通中数字人民币被计入“流通中货币(M0)”后,金融数据的统计范围也有新变化。
人民银行在“注5”中指出,自2023年1月起,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统计范围。
数据显示,截至1月末,上述三类机构贷款余额8410亿元,当月增加57亿元;存款余额222亿元,当月增加27亿元。
随着三类机构被纳入统计,社融中“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贷款核销”数据也同步进行了调整。截至1月末,上述三类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8410亿元,当月增加57亿元;贷款核销余额1706亿元,当月增加30亿元。
从三类机构数量看,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30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31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另有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银行获批设立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一位消费金融公司相关从业人员认为,“将消金公司纳入金融统计透露出国家对消费金融行业的重视”。但就业务影响而言,上述人士表示,在纳入后对消金公司业务不会有影响。
对于整体新增社融的影响,王青分析称,“1月这三类机构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量仅57亿,对新增社融规模影响不大,贷款核销因此多增30亿,也属很低水平。因此整体上看这次调整对新增社融的影响很小”。
“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公司规模逐年增加,纳入到统计范围之内更能真实反应金融数据变动。”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其次,消费金融和理财类公司和国家提倡促消费方针一致,代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定期发布真实数据有助于市场良性发展。
- ·北京新增本土154+808,死亡2例,详情披露→
- ·中国电建:拟49.42亿元向控股股东方面转让所持房地产资产
- ·韩企涉嫌向台泄露潜艇技术韩国发通缉令 台网友吐槽
- ·地天板“梅开二度”!山东国改概念股8天6板,知名游资大举买入
- ·野村:维持京东物流买入评级 目标价升至19港元
- ·OECD警告:全球经济将为乌俄冲突付出“沉重代价”
- ·云南富豪抢中国首富的蛋糕!南京HPV疫苗免费开打,沃森生物 、万泰生物齐中标
- ·新希望:会阶段性地减少收购新的猪场
- ·北京朝阳区:继续减少流动,非必要不出本小区,就近核酸检测
- ·统一:蔡镇宇有意愿购买台湾家乐福股权,公司暂无处分计划
- ·诺安基金宋青: 后续可关注工业板块和非日常消费品等涨幅增加的板块
- ·郑州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省外低风险地区返郑人员不再赋黄码
- ·赵立坚:为中国企业的亮眼表现点赞
- ·助企业、促经济,通联支付数字化产品方案打好“组合拳”
- ·2022年美国最具价值的十家私有金融科技公司:Stripe登顶
- ·负面消息再起,宁德时代传半年报将计入巨额期货损失
- ·逾930家公司被公募调研!顶流基金经理各有“心头好”
- ·“天价”雪糕走红背后:毛利率近30%-40%,多品牌遭信任危机
- ·赵立坚:美方应停止传播虚假信息,不再以“谎言帝国”为荣
- ·宁德时代:公司产能预计逐步释放 以平稳生产保障客户交付需求
- ·美联储鸽派高官:市场表现得好像已经加息到6%,强调注意加息影响的滞后性
- ·通胀顶不住了!印度央行连续第二个月加息
- ·新能源车主陷保费焦虑:投保限制多,新造车企业被“针对”,车企还想分一杯羹?
- ·“隔离险”遭拒赔引发投诉,专家:这对保险行业是一次教训
- ·瑞科生物-B:最高可满足年产2000万剂重组九价HPV疫苗
- ·俄外交部:若美方对俄媒体持续迫害 俄方将采取措施